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鼻NK/T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

发表时间:2012-12-13     浏览次数:369次

文章摘要:鼻NK/T细胞淋巴瘤是一个独立临床病理亚型,其与EB病毒高度相关。肿瘤常有噬血管性,多伴有血管破坏和坏死[1]。该瘤称为NK/T而不是NK细胞淋巴瘤,是大多数病例是NK细胞肿瘤,即EBV(+),CD56(+),少数病例具有EBV(+)、CD56(-)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型[2]。发生在鼻部的肿瘤,表现鼻衄、鼻阻,皮肤和皮下组织是鼻NK/T细泡淋巴瘤常见的侵犯部位[3]。作者收集50例鼻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研究,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                 作者单位

贾万钧   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病理科,318000

郭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200025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本组50例已确诊的NK/T细胞淋巴瘤均来自上海瑞金医院病理科2001至2005年外检档案资料。发现50例鼻原发性NK/T细胞淋巴瘤中有5例出现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的侵犯。诊断标准为:患者首发现症状在鼻腔,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出现皮肤症状,鼻腔及皮肤病变均经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证实为NK/T细胞淋巴瘤。

1.2 方法 (1)鼻腔及皮肤肿块经4%甲醛,常规脱水,石蜡包埋,3μm厚组织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下形态学观察。(2)免疫组织化学: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选用的第一抗体见表1。SP试剂盒为Zymed公司产品。

表1 本组使用抗体的名称、特异性及来源(略)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见表2。

表2 5例伴皮肤侵犯的鼻NK/T细胞淋巴瘤临床资料(略)

注:RT:放疗;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皮质醇。

2.2 光镜观察 5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坏死,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多数病例为中等细胞或大小混合细胞。胞核可不规则或变长。染色质呈颗粒状,但很大的细胞核呈泡状。通常核仁不明显或有小核仁。胞质中等,淡染至透亮,核分裂像易见,即使在小细胞为主的病例也是如此(图1),肿瘤细胞浸润血管很常见,呈血管中心性及破坏性生长。NK/T细胞淋巴瘤,特别是小细胞和混合细胞为主的淋巴瘤,可见大量的反应性炎性细胞,如小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这些病例很象炎性疾病。继发皮肤损害的瘤细胞形态及排列方式多与原发病变相似,表现为多种形态侵犯皮肤全层。

2.3 免疫表型 50例NK/T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检测结果见表3:48例(96%)表达T淋巴细胞分化抗原CD45RO(图2);40例(80%)之瘤细胞表达CD2(图3);38例(76%)表达NK细胞相关抗原CD56(图4)。50例染色CD57和CD1a均阴性。

表3 50例NK/T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略)

图1:中等大小瘤细胞浸润HE;(略)

图2:瘤细胞表达T细胞分化抗原 CD45RO SP法;(略)

图3:瘤细胞表达T细胞分化抗原 CD2 SP法;(略)

图4:NK/T细胞淋巴瘤,瘤细胞表达NK细胞相关抗原CD56 SP法。(略)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发生在鼻部的肿瘤,患者表现鼻衄、鼻阻,这是由于肿块及其所造成的中面部结构破坏所致,肿瘤可侵及周围相邻组织如鼻咽部、副鼻窦、眼眶、口腔、腭部和口咽部。肿瘤最初常局限于上呼吸道,很少累及骨髓,但迅速播散到不同部位:皮肤、胃肠道、睾丸、颈部淋巴结。部分可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皮肤容易受累,表现为结节并多伴有溃疡。鼻NK/T细胞淋巴瘤进展迅速,经放疗虽可短暂缓解,但常很快复发。常在短期内累及其他部位,患者常在数月内死亡。

3.2 诊断与鉴别诊断 鼻NK/T细胞淋巴瘤的确诊依靠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三者的有机结合。在临床上,呈进行性发展的面部中线破坏性病变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可能,鼻NK/T细胞淋巴瘤病理形态学具有一定特征性,包括瘤细胞的多形性、血管破坏或中心性生长方式,凝固性坏死,以及反应性炎性细胞浸润背景等[4]。本病免疫表型极具特点:最典型的免疫表型是CD2和CD56(+),CD45RO(+)。通常不表达CD57和CD1a。大多数病例中可查到EBV。很多人将CD45RO、CD56(),EBV(+)的病例也归为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因为这些病例具有与CD56(+)病例相似的临床过程[2]。

鼻NK/T细胞淋巴瘤累及皮肤病变的诊断,需除外其他原发于皮肤的淋巴瘤:(1)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又称为CD4+/CD56(+)淋巴瘤,常侵犯皮肤,一般不呈血管中心性生长,瘤细胞表达CD56,不表达EBV[5]。(2)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多表现为多发性皮下结节,瘤细胞表达T细胞标记,有时也可表达CD56,但不表达EBV及细胞毒性蛋白[6]。

【参考文献】

1 Jaffe ES. Krenacs L, Reffeld M. Classification of cytotoxic T-Cell and natural killer cell lymphomas. Semin Hematol, 2003, 40(3) : 175~184.

2 Elaine S. Jaffe, Nancy Lee Harris. 淋巴组织肿瘤. WHO肿瘤病理学及遗传学分类,2001,(3):51~53.

3 Santucci M, Pimpinelli N, Massi D, et al. Cytotoxic/natural killer cell cutaneous lymphomas. Report of EORTC cutaneous lymphoma task force workshop, Cancer, 2003, 97(3):610~627.

4 Garcia Cosio M, Santon A, Mendez MC, et al. Nasopharyngeal/nasal type T/NK lymphomas: analysis of 14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umori, 2003,89(3):278~284.

5 Child FJ, Mitchell TJ, Whittaker SJ, et al. Blastic natural killer cell and 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 cell-like T-cell lymphoma presenting in the skin:report of six cases from the UK.Br J Dermatol, 2003,148(3):507~515.

6 Kato N, Aikawa K. Nasal type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 with 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involvement: association with a poor prognosis. J Am Acad Dermatol, 2003,4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