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中医辩证论治的心理学理论内涵

发表时间:2012-12-11     浏览次数:377次

文章摘要:古代医学以心理现象为依据探索治病求本的途径,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在此基础上,古人提出"病人之所喜者,必其所不足也;病人之所恶者,必其所有余也".从这条基本的医学心理学原理发展观察、描述与分析疾病种种复杂表现,这就是所提出的"数问其情,以从其意".

作者                作者单位

徐公斌   466302(河南·沈丘)沈丘县白集镇中心卫生院

古代医学以心理现象为依据探索治病求本的途径,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在此基础上,古人提出“病人之所喜者,必其所不足也;病人之所恶者,必其所有余也”。从这条基本的医学心理学原理发展观察、描述与分析疾病种种复杂表现,这就是《素问·移精变气论》所提出的“数问其情,以从其意”。

“数问其情”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深入发展,成为在问诊中搜索疾病的重要手段,使中医病象学包含症状与病情两大侧面,体现出浓厚的心理特色。症状是疾病最基本最具体的表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生物性”的,然而在中医临床中更着意于描述伴随症状的各种症情,其往往是对症状的情感体验,一般用喜、恶、欲、不欲、得…适、得…反甚等表示。

症状的体察是患者的认识活动。除此以外,医者在“数问其情”过程中还要主动地“以从其意”,即以医者之意体察患者之情,所以症情的内容有一部分是医者的体察,如咳嗽症状仅仅说明肺气宣不降,宜清肃等。这些症情是医者体察而得出的。所以“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即包括启发患者自我鉴别的能力,也包括医者的心理交流,这是中医诊察方法的优良传统。其中的是问其之所适,可测其性之所偏,然后顺其所适而调治。

古人对心理现象的探索中,普遍地将行为描述作为心理描述的重要内容。如《伤寒论》:“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身大寒反不欲近衣”的“近衣”与否就是一种行动。广义地说,行为也是一种心理语言,是心理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医心理学着重于行为的观察与分析。行为观察与行为描述在辨证体系中发展得非常丰富。中医病象学中有许多独特的行为描述,如“数欠伸”“常欲蹈其胸上”“倦卧向壁”“扬手掷足”等等,它们都包含特定的辨证意义。在症状与证候鉴别中。行为标准往往成为根本依据。只有细致入微地加以鉴别,才能在辨证中获得真谛,并制定出种种针对病情的治疗方法。

成功的治疗一方面是利用两情相制(喜怒、哀乐、爱恶相制)或五情相制(悲胜怒,恐胜喜等)的原则,以情之偏纠性之偏。另一方面是利用《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种情气相关的原理,把握“气”这一中介桥梁,以调气作为调节心身、情性关系的枢机,以药物调气来治疗各种身疾病。如高血压这一心身疾病,既有属于肝阳上亢气火上逆,头目胀痛而宜镇肝降逆者;也有中气虚陷清阳不升,头目虚眩而宜益气升清者;也有肾气虚乏督阳不振,脑转耳鸣而益气升清者;也有肝气郁结不舒,心烦太息而宜疏肝理气者。这样调气来适应天生而就的自然状态性而不专司降压,反能取得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疗效。其原因就在于把握了“气”这一调节情绪的枢机。这一类方法在今日仍是中医临床之所独擅,今后仍有扬其所长的广阔天地。

中医学的独特理论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正确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它是中医辩证论治体系的重要内涵。中医病象学症状与症情互参的特色是其临床实践成果。而对当前中医临床疾病谱的改变,深入总结和充分发扬中医心身互鉴,心身并调诊治规律的特点,借鉴当代国内外心理学,心理医学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医心身医学有重要现实意义。